top of page

拍照,不只是記錄生活,而是探索自己:我的攝影成長筆記

你什麼時候開始喜歡拍照?

對我來說,那不是一瞬間的「覺醒」,而是一種慢慢累積的感知。從一開始亂拍、拍模糊、拍失焦,到某一天發現:畫面裡的我,開始有了自己的審美。

這不是炫耀,而是一段關於「自我成長」的攝影筆記。我從手機攝影開始,一路學會用鏡頭去捕捉光影與情緒,最後才發現拍照從來就不只是記錄生活,而是一場關於「認識自己」的過程。

ree

初學者的第一課:不是學拍照,而是學「看」

剛開始接觸手機攝影的那幾年,我總以為構圖、焦距、角度這些技巧只是技術,直到我第一次參加攝影課程,被老師一句話點醒: 「你拍出來的畫面,就是你如何觀看世界的方式。」

從那天開始,我開始練習建立所謂的「攝影師之眼」去訓練攝影眼,去觀察日常裡的光、線、形與色。

像是用「九宮格構圖」去拍人像,讓主角落在畫面的交點,或是學會使用「三分法」和「對角線」構圖,讓風景照片不再平板乏味;而當我想呈現一種穩定感,我會選擇「中心構圖」或是「三角構圖」,讓畫面更有張力。

這些,都是從「怎麼看世界」,慢慢轉化成「怎麼把世界拍下來」的過程。


用手機,打開對美的敏感度

很多人會問我:「現在手機這麼厲害,是不是就不需要學構圖了?」

相反,我認為手機是一種更適合培養美感與藝術興趣的入門工具。你不再被器材綁住,也更容易用感覺去直覺取景。

在手機課程裡,我會帶學員做很多簡單的練習:📍從拍一杯咖啡開始,觀察自然光落在咖啡上的光影變化,練習「拍食物技巧」。📍用45度角構圖拍人像,配合「手機拍人像技巧」,找出對方的神情節奏。📍探索「鏡頭焦距選擇」與「鏡頭焦段選擇」對畫面感的影響,哪怕只是一支手機,也能拍出氛圍感十足的影像。

這些練習不是為了拍出「像樣」的照片,而是培養一種生活的敏感度,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。


拍照,拍的不只是風景,也是心境

有時候,攝影更像是一面鏡子。

你拍出的全身照,決定於你當下的姿態;你選擇拍什麼風景、用什麼顏色、保留多少空白,反映的也許是你的心情。這就是我在每一次拍風景照技巧拍全身照技巧練習中體會到的——照片從不是「事物本身」,而是「我看見的樣子」。


攝影,幫我看見一個更完整的自己

我想,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一開始只是想「拍得好看」,到現在變成真正愛上攝影。不是因為它能累積社群讚數、建立個人品牌,而是因為這條路上,我慢慢建立了一種獨立的觀看方式、一種專屬的審美邏輯。

如果你也正準備踏上攝影的路,不論是為了創作、社群經營,還是單純想更了解自己,從構圖開始,培養攝影師之眼,或許就是你和世界重新連結的第一步。


延伸閱讀與課程推薦

留言


© 2018 Design by 方泰勳視覺影像有限公司
統一編號:90029106
Email:taihsunfang@gmail.com

  • Line
  • Grey Facebook Icon
  • Grey Instagram Icon
bottom of page